昨晚聽了一場很精采的座談(機器人叛變 十年書店折扣戰背後——台灣出版自由陣線系列座談III。),會後凱風卡瑪的店長提了一個問題,大概是這個意思:「兒童書店跟童書的推廣要如何吸引成人或教師,這些擁有決策及財務權限的人?」然後座談人之一的郁佳回應其中一小段這樣說:「在國內成人或教師是決策者,在國外則把兒童視為一個成人,讓他決策」。

 

在《本本》創刊,沙貓在招募投稿書店與書的故事的時候,我本來想寫一件往事,但是東摸西摸到本本都休刊的還沒寫出來。 昨天晚上的座談讓我想起想寫的那件事。

 

-------------------------------------------------------------------------------------------

小時候是臺灣經濟急速攀升的年代,我家則是當時還算是少數的父母同時工作的雙薪家庭。那個時候補習班還沒興起,國小也不用從早上七點唸到下午四點,有的時候是上午上課、有的時候是下午上課,如果是上午上課的日子,那麼放學後到爸媽公司吃完午餐後就有很多時間一個人在家。

跟沙貓說的一樣,小時候只要說去書店,那麼一個人出門也沒甚麼關係。於是大概從十歲以後,我就會一個人跑去書店玩。一個人的書店小旅行通常會是這樣。從家裡四樓鐵窗外面往中山橋方向看,如果遠遠方的天空是藍色無雲的天氣,那麼下午到傍晚應該都會晴天,這時候就可以準備出門。揹著後背小背包,把所有的零用錢放進褲子口袋,走出公寓大門後,要先走到巷中的小雜貨店,在店門口的糖果機花上兩或三塊錢轉一手的甜食,通常會有三顆的水果口香糖、十來顆的巧克力米,以及其他,邊走邊吃。走過幾條巷子路過爸媽的工作地方報備後,就可以自己去搭公車。(通常說要去逛書店還可以得到爸爸塞過來的買書零用錢)。公車的兒童票是六塊錢,用的是買糖果後的零錢,上車時要先投錢還有跟司機叔叔報告下車站名,這樣即使按不到車鈴,司機叔叔也會記得停車順便提醒該下車了(想想我從小就是一個經費控管、行程規劃,不管到哪都不忘甜食的人)。

三重的書店不多,當時何嘉仁在正義北路上開了兩間,一間在正義北路中樓上是美語教學、一間靠近金國戲院(現在則是開在重新路上的一大間、教學的另外也還有一間),稍遠一點好像還有金石堂或新學友,但是真的離公車站太遠。我通常去靠近金國戲院現在應該是福勝亭位置的那間。書店有兩層樓,一樓是大人的書,二樓是文具、參考書及小朋友的書。

通常一到書店就衝上二樓。二樓分左右兩區,左區是文具、卡片各種禮品的地方,右區則是童書區跟參考書,右區又分左邊是參考書、右邊是童書,中間放著注音數字練習本、著色書、連連看的A字型書報櫃。童書的那邊有著中國歷史故事、腦筋急轉彎、聊齋、鬼故事、童話故事、兒童文學、有圖的沒圖的,店員覺得適合小朋友的都在這邊。店員姐姐人很好,我常常衝上二樓找好書就背靠著書報櫃蹲坐在一旁看一兩個小時,除了偶爾擋到店員行走會被說借過外,從來沒被趕過。

四點或四點半是一定要回家的時間,我的行程規劃跟財務規劃通常只有前半,因為會在離開書店的時候把身上所有的錢都拿去買書跟文具,等結完帳之後才發現沒錢可以搭車回家。於是只好走回去(小孩子腳程三十分鐘吧...)。有一次回家太晚爸爸問起來,聽到因為買書買到沒錢回家只好走路的時候,他從錢包掏出五百塊給我,然後交代 「沒錢買書再跟爸爸拿,要不然就是以後記得留一塊錢打電話,爸爸再去接妳。」

---------------------------------------------------------------------------------------------

 

我爸的反應我這輩子都記得,然後我想,我現在這種沒書不能過活,想買甚麼書就買甚麼書,想看甚麼書就看甚麼書、買書不看價格、沒有節制,絕對都是爸爸沒有教好(笑)。

 

謝謝我爸還有我媽,謝謝所有還在開書店、願意開書店的人。希望全世界的小朋友(跟大人們)都有可以自己逛書店挑書付錢買書的生活,以及家附近都有一間"自己家的"書店,還有不會趕人的店員。

文章標籤

小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