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各式感想 (3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開場前的燈光三亮三暗,就像是一種暗示,一種宣告即將進入幻境中的暗示

特別是在戲劇院裡面,水晶燈高高懸掛在上方,三亮三暗並不是突然的消失或是出現,水晶燈有一種慢慢暗去的餘光或慢慢亮起的閃開,非常的美麗。

我有時候會在開場前,盯著上方的水晶燈,覺得心動(雖然同時腦中浮現金田一或其他漫畫中舞台燈掉落砸死人的畫面)。

同樣是視覺,對我來說 舞台劇就比電影更佳的容易進入,那也是許是因為這是真實的一期一會。

演員、舞台、觀眾、空氣、呼吸、一切的一切,僅此一刻。

小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片來源:新雨出版社fb 

[閱讀]《風起》,堀辰雄,新雨出版社

我是因為宮崎駿的電影才看了這本小說。而對於這本書的感想,我覺得幾乎就像是出版社在書封內頁對於作者著作的描述:

 

「堀辰雄的一生幾乎都在病痛的折磨與死亡的威脅下掙扎,使其小說充滿對命運與苦難的理解、接納與嘆息。筆下人物或深陷於極度不幸,或蹲伏於死亡的闇影,卻從不輕言自棄,在柔弱易哲的生命之莖內,蘊含無與倫比的生存韌性。」

 

看過電影再看小說,會有一種小說怎麼這麼灰色的感覺(是灰色不是灰暗),會想宮崎駿是怎麼將這樣的文字敘述變成電影中一種帶著溫柔堅強力量的劇情。可是在看過小說之後回想電影,我會覺得電影的呈現也許並不能算是改編,或許為結合另外一個堀越二郎的故事在描述上交互呈現,但如果只抽出男女主角的段落,整個故事是非常完整呈現《風起》原著。

 

最近在看日劇《花子與安妮》,印刷廠的村岡先生在為宇田川作品《銀河女孩》作畫時遭遇到瓶頸,編輯醍醐小姐告訴他不要單看文字,而是應該去想村岡先生心目中銀河女孩是怎麼樣子。所以我想電影中那樣帶著溫暖正向的畫面應該就是宮崎駿心目中《風起》。

 

對我來說,看這本書有兩個理想場景,如果是看過電影《風起》的話,那麼應該在夜深人靜,一切音訊干擾最小的時候,不要一次看完,分個幾天,從電影場景連結到故事中的景色描寫,這會讓這本帶著哀傷的書有些許的顏色,然後一日一日跟著男子的喜悲逐漸轉換為無奈惆悵敘述入睡。

 

第二個場景則是有著冬日暖陽的晴朗午後,放點輕柔的音樂,泡杯紅茶
,坐在戶外或是可以感受冬陽的位置,然後從男子與女子相遇的小村開始,經過兩人世界之春、轉變的風起之時、逐漸寂靜之冬日、最後帶著死去部分的心回到初相遇的村落。隨著故事劇情的進行,太陽漸漸西移落下、失去熱量來源的空氣溫度也跟著降低,在天色從橙轉紫將黑之際讀完,這時候闔上書本,看著適才還是晴朗午後的天空變成寒冷的冬夜,應該也會有一種景色依舊人事已非的感覺......

 

喔,對,這是一本要"一個人"讀的小說

 

關於書籍,我喜歡裡面那些復古風格的照片、只取下半部作為主要內容排版的部分也還不錯;不曉得是字型的樣式或是字體大小的問題,我讀起來卡卡的;前後兩頁填滿風立ちぬ的頁面很多餘(大概是為了湊8倍數),內容的風立ちぬ四個字使用彩色編排跟文章很不搭,最後,封底那個推薦以及看起來是因為想搭上電影的兩架飛機真的是一點都不需要=.='''。

文章標籤

小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片來源:金石堂)

 

《A致X--給獄中情人的溫柔書簡》,約翰‧伯格,麥田出版。

 

在小小買的書,讀了很久,一度覺得他可能會成為房間書櫃某格裡每本都只讀到一部分的怨婦書中的其中一本,但終於是看完。

 

這本書的介紹這樣寫:「廢棄監獄的某間牢房搜出了三綑沒有標明日期的信件,全部都是女子愛坦(A'ida)寫給獄中情人澤維爾(Xavier)的信。」自序(不是作者自敘)裡面說,書裡面除了這三綑信件,另外有編排者以不能為人所知的管道所得到愛坦寫了但未寄出的信,他並未改變原本三綑信件的順序,但將愛坦未寄出的信件在書中插入他覺得的適當位置中(但編排者表示讀者可自行安排那些信件的位置)。

 

如書名所示,整本書都是在監獄外的X的情人A(A'ida)寫給坐牢X(Xavier)的信,X是恐怖組織網的創立者,被判了兩個無期徒刑。我的解釋是,就是「情書大全」。

 

在讀的時候,我心中充滿的無限吐槽的OS,首先,每一封信都寫著A的日常,遇到的事情、朋友、鄰居、對X的想念、對過去的回憶、對監獄規則的抱怨、對著軍隊的對抗.....每一封都是。A的敘述有一種對情人的喃喃私語,字字句句都非常符合書名的意境,忍不住地覺得這個女生該是多麼情深義重(以下省略用詞一百字)

 

但是沒有任何一封是X的回信。(對,我內心不停出現的OS就是:這女的該不會是一個希望嫁給監獄偶像的追星文藝少女.....自己覺得只有死亡能讓我們分開,我會等你一輩子的那種.....)

 

當然,這些信件有被好好的保存(還被出書了...),看起來似乎是收信者有好好對待收到的信的感覺,但是,所有的信件沒有一封是X的回信(內心的OS是:該不會根本沒有X這個人吧.....一切都是好心的獄卒幫忙收集的...)

 

另外,信件的背面還被拿來寫一些哲學思維或是亂畫圖。(內心的OS又來:如果真的有X這個人,這男的沒有把信件丟掉的原因應該是監獄裡面物質缺乏,需要筆記紙吧...)

 

為了要努力看完,閱讀過程中不停地OS。 不管怎樣...每封信真的都文句優美、作者對於畫面場景的傳遞(應該也要感謝一下譯者)描述的東西讓人很像是同在現場,看很久的原因就是我對斷續、單方面沒有對話的內容難以融入。

 

但是(很重要的但是),即使我不停地吐槽OS這本書的莫名其妙,在看完書之後的數日這本書卻成為後勁很強的一種存在。

 

從女子的敘述中可以得知當時是一個戰亂的年代,有著宵禁、空襲、坦克威嚇、持槍的搜索部隊,身邊的鄰居、朋友可能會突然的死亡、重傷、缺乏物資衰弱而死,軍人會巡視甚至闖入,死亡的不只是垂老之人,年幼者也在其中。身邊的朋友,不是喪偶就是男人都進了監牢,單身未婚女子獨自一人在戰亂的世代生活,光想想百分之一之辛勞就覺得困難。

 

這時候,享受著今日的好天氣、遠方的樹木風景、與鄰居交流的甜點、能夠道聲早安的人們、適合泡茶坐在椅子上回憶的午後、這些普通的、隨處可見的、像是和平社會的每一天的 日常生活,如同旭日東昇、季節交替、呼吸吐氣那樣自然的生活,發生在一個應該哀號悲痛害怕創傷的地區,該有多難得。

 

在無比艱困之下的一種真真實實的"活著"。

 

而在這樣的環境中,除照顧自己外,還能夠能夠以跟情人喃喃自語的語調把一切的"活著"的景象寫入信中,傳達給身處也許只容轉身的黑暗牢獄中的另一半,子既想想,對於收到信的人來看,真的是一種很溫柔、很溫暖、支持性十足的力量。

 

然後,書的最後是一個很有趣的開放式結局,會讓人忍不住想這所有的信件,也許都有其信件表象以外的其他意義。

 

小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寂靜的春天 Silent Spring》 ,瑞秋.卡森 Rachel Carson,晨星出版

『是誰開始這一連串下毒的行動
使死亡像小石投進靜止的池塘般
引起漣漪,逐漸往外散開?
是誰有全力,為無數不知情的人決定說,
沒有昆蟲的世界是最好的
縱使是不毛的世界也是值得?』
《寂靜的春天》

《寂靜的春天》出版於1962年,是作者瑞秋卡森對於政府放任化學農藥危害環境的作法提出質疑與控訴的著作。這不是一本好閱讀或是具有什麼劇情的小說讀物,是一本說明化學物質研究及政策所匯集的評論集,讀起來很像論文結論。

書中所指的化學物,指的土地使用的除蟲農藥、除草劑、家中防蟲的殺蟲劑、因應病蟲害的除蟲劑等等。書的前言提及現已有研究者針對本書所提及的部份內容表示與事實不符,但也有許多的內容影響了各國確實實施禁止某些農業藥物的政策(台灣對於阿特靈、地特靈的禁用也許也可追朔自此)。

依據瑞秋卡森的觀察,農藥的使用導致以下的狀況
昆蟲、動物(鳥、魚)的減少
生物生殖力的降低
生態系的污染(包含水源、土地)
抵抗力的降低、癌症的增加

這些結論在現在(2014)年也很常見。但實際看過此書後,有幾段內容讓我印象深刻

1.當我們同意政府/組織為我們設定食品或相關環境農業或檢出含量比例時,那表示我們間接的同意施加農藥。→突然發現這真的是一種淺移默化,經過多年來的宣導,我們相信的是:「不要達到這樣的比例,人體就不會有事」,而不是「這些東西根本不應該被使用」。

2. 相關的研究成果,其經費或是補助事宜來自於推動政府或是政府與企業共同補助的。→研究成果的影響可能偏頗或低估。例如書裡面提過,(1)在A地施放的農藥除草劑等可能會因為蟲/鳥/風/地下水的等等的自然系統傳達到B地。這是無法測量的。(2) 政府所補助的計畫通常針對的是施放農藥的所在地。周邊的道路或是稍遠一點的房舍不在研究計畫調查裡面。

3.所有的研究調查結果都是短暫的。在裡面有一些研究結果顯示,人的抵抗力會因此下降,或是癌症風險的提高。→我跟楊小毛讀書會的時候討論到這個部分。沒有研究是會永無止盡的持續下去的,有些重大的影響可能在一兩代內(50年)中會被發現,但有些不會。所謂的半衰期,是一種物質消散或被分散的時間,但是消散不等於消失。可能是因由風、水、生物吸收等自然循環中的耗減。這些不消失的部分可能會因此傳遞到其他地方,或是藉由食物鏈或遺傳機制不停地累計在其他生物體內。半開玩笑地說近幾年的癌症、不孕症等等的影響也許是因為幾十年前所施加的農藥?

1962年出版的書籍,那時候美國已經開始使用農藥紀錄約25年。如自25年前起算(約略1937-1938年)至今,大概約75年(其他國家紀錄也許還有更早的,但姑且不論)。瑞秋卡森所寫得一切,都如此熟悉的似乎在台灣重現過。

雖然書的前言提到有些研究者對於部份的內容提出意見,但我覺得如果有一半的真實(我相信不只一半)都讓人覺得恐怖。

小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重生的書店--日本三一一災後書店紀實》,稻泉 連,行人文化實驗室

真心的誠心的希望,如果可以,請不要利用網路書店,而是走進離你最近的一間實體書店,買下他/或訂購他。

 

今年目前最好看的書(這樣想今年也許還滿可以期待的)

 

引1:「即使生活如此艱困,丸善書店依舊擠滿了背著背包的顧客。那些為了維持生活而去超市排隊並採買食物與水的人,也同樣到書店排隊,尋求心靈慰藉。......」

 

引2:「我跟太太已經下定決心,在海嘯那一年出生的小孩,一直到他十八歲為止,一頁堂書店都會持續在這裡開門營業。雖然只是一點小驚喜,一旦開始就不會結束。我現在四十七歲,十八年後就是六十五歲。換句話說,我們的目標就是在這十八年......在這十八年裡堅守岡位,用心經營一頁堂書店。」

 

周末帶著書在捷運上讀,從第一篇開始哭到最後一篇,一邊覺得哎呀好丟臉,一邊又覺得一點都不想停下來,非把書看完不可,夾雜著兩種情緒在去返的捷運車廂邊角躲藏的讀完。我沒有辦法決定哪一段文字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因為有太多可以選擇的片段。

 

東日本大地震、福島以及周邊20公里的管制區,從來沒有想過原來每日居住的社區、行走的街道、生活的城鎮,日常的風景變成渴望而不復返的記憶。真實的"失去"是如此讓人揪心無法面對的事情。

 

然,一間半拉開鐵門的書店、一個紙箱推疊成臨時書櫃的攤位、一台載著書籍巡迴的小車、一間新的書店,重新塑造起閱讀的日常生活,慢慢的慢慢的舒緩焦慮痛苦沒有笑容的日夜。

 

雖然光復之路還遙遙無期,但是從現在開始,似乎可以看見若干年後,在重新復活的小鎮裡,小小的書店在那裏,書在那裏,人在一起,笑著。

 

--------------

NO NUKES

這本書雖然只有一篇提到因核災而暫停營業的書局,但我還是很想寫 NO NUKES 這句反核宣言。因為核災被迫遷離沒有受損的村落,眼睜睜看著明明可以居住的家園而必須離開,只能留下:「我們一定會在回來!!」的宣告,我覺得那是非常令人覺得傷心的事。

小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年,報品重啟(),雖然書還是買不完也看不完,但想紀錄一下每次報品的紀錄

 

時間:103年1月22日 19:30-21:30

報品出版社:一人出版、二魚文化、好人出版、早安財經、衛城出版

 

 

  • 一人出版報品書:《那些殺死你的都不致命》(沈意卿) 
    報品人:作者本人

 

摘要:

書籍內容預計是28個短篇小說,其中有三分之一的故事會是在異國生活有關。書封很可愛,書名則來自作者本人過去寫的詩。作者本人對書的的介紹是:「小說的主軸是一個人自己的世界與現實碰撞的結果。人生會發生一些小事情卻變成改變生活/人生的瞬間。是一本應該算很好笑的書。」

 

雜記:報品的意見交流時請報品人挑一篇文章(故事)分享,但作者就大概說一下書籍裡面集結的內容方向,覺得有點可惜,如果有一則小故事可能會比較容易體會何謂很好笑/改變人生的瞬間。

 

 

  • 二魚文化報品書:《平底鍋愛戀蛋糕》(王安琪)、《宵夜快樂》(黃筱蓁)、《山居鹿小村》(楊麗玲)、《食在巴黎》(林郁庭)
    報品人:編輯主任小燕、助理與主編慢慢亮

摘要:兩個報品人各自介紹前面/後面兩本書,前三本書已出版。前兩本是食譜、山居鹿小村是作者從台北搬遷到南投的山居筆記、第四本是新書。食色巴黎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中篇小說《蠔吃》,寫一個25歲台灣女子與法國男子的故事,每一段戀情會對應到一則希臘神話故事。第二部分是4篇成人童話、第三部分是14篇飲食雜記。

 

雜記:我一直覺得報品報食譜書不太容易理解,報品人又花太多時間在這兩本書上面,以至於後面兩本草草了結。食色巴黎在交流的時候有補報,裡面圖文看起來很有趣,如果有時間介紹一下圖文作者應該很棒~。

 

 

  • 好人出版報品書:《25元的奇蹟: 連結人與人之間夢想、希望、行動,一起扭轉命運的Kiva》(鮑伯.哈里斯 Bob Harris)、《做自己:法國女人教我的事》(潔米.凱特.凱蘭 Jamie Cat Calla),
    報品人:?

摘要:第一本書是作者去實際探望KIVA這個網站借款的人們是否真的得到改變人生的機會,第二本書則是作者採訪不同的法國女人的生活來說明為何法國女人總是看起來自信、優雅。

 

雜記:報品人用影片方式介紹書籍,是一種新的方式~第一本書讓我想起幾年前印度的窮人銀行的故事。我買了第二本書,原因是報品人提到故事裡面有一個護士,他在作者誇獎他的打針技術的時候說:「我不是專家,我是藝術家」,讓我很想要認識這個護士啊!!  題外,這個報品人對第一本書比較有愛(笑)

 

 

  • 早安財經報品書:《小眾,其實不小》(James Harkin)
    報品人:業務 威豪 

摘要:這本預計從不同產業中主流與非主流品牌談消費市場。報品人提了本書的眾多論點其中兩項:『想要討好所有人的企業,最後會誰都不討好』、『小心別成為眾人皆知,卻沒有人認同的品牌』

 

雜記:報品人講得很精采,所以我預購,覺得這是靜怡會有興趣的書,到時候可以一起看~。

 

 

  • 衛城出版報品書:《奧許維茲臥底報告--自願關進納粹集中營的波蘭英雄》(威托德.皮雷茨基 Witold Pilecki)、《哈德良回憶錄》(瑪格麗特‧尤瑟娜)
    報品人:? 

摘要:第一本書是作者在納粹剛開始逮捕民眾時以化名進入集中營臥底,在裡面生存三年逃離後寫給軍方的臥底報告,可以說是文獻,但字句的情緒豐富,也像是一種回憶錄。報品人說這本書是波蘭的推薦給出版社的,他說波蘭人在歷經戰爭紛亂等等狀況非常渴望讓世界看見波蘭,現在有許多的倖存者的回憶著作,但這本書是一個另外的角度,從一開始就自願臥底進入的軍官皮雷茨基的記述中,可以看見整個迫害的一種逐漸增強的演變,另一種客觀的觀察。

 

第二本書則是作者以羅馬時代歷史所著作的歷史小說,多年前輔大有一位洪教授曾經翻譯過,出版社重譯時相較多年前洪教授文言版本,他們認為作者應該是以現在的角度去詮釋,基於這個方式重新翻譯。

 

雜記:我猶豫要不要看臥底報告,因為現場有書,稍稍的翻閱之後決定暫緩。書本身除了文字之外還有許多史料的照片,黑白畫面、囚犯、監獄、屍體、苦勞...,覺得會是很緊繃(觀看情緒上)的一個文本。第二本書也許等出版之後再看看,提到哈德良我只有想到羅馬浴場阿...。

 

 

 

小記:

1. 當天有兩個出版社沒把書報完,在交流時間的時間還是忍不住提議讓他們補充,一方面確實會覺得好像對其他照規矩報完的出版社不公平,一方面又覺得大家都提書單出沒報好可惜...真是兩難=.=""。我很喜歡衛城的報品人在第一本報完之後,直接放棄第二本書,反而利用剩下的時間分享出版社今年預計的出版計畫...而且我覺得他報第一本書很精彩,所以很想聽她報第二本。

2.  參加那麼多次的報品,真的覺得報品人很重要,報品人對於書的了解、介紹夠精彩的話,即使是不常接觸的書籍也會讓人興起嘗試了解的感覺。可以理解出版社想要分享現在正在出版以及即將出版書籍的渴望,不過理想的報品數量真的還是1-2本。

 

本次購書:法國女人教我的事、預購:小眾,其實不小,猶豫:奧許維茲臥底報告

 

下次報品時間2/19 (是說隔天要上班13小時ORZ)

 

 

--------------------------------------------------------------------------

 

(兩年前寫的報品感想)

 

 

 

我很喜歡報品這活動,每次來的各式各樣的出版社、各式各樣的編輯/企劃人員,很嗨、很認真、很誠懇的介紹他們出版品的時候,都會讓我有一種『這本書好像好好好看的感覺』。不管他是小說、文學、翻譯書籍、社會論、歷史、國論...等。 不僅僅是書本身的內容的豐富度。很多的時候聽到一種書誕生的歷程,編輯與出版社的想法、文案、封面,有很多小小小的細節,是故事以外的故事。我想那比起這本書獲得多大的獎項、多了不起的評論,更讓人覺得心動。

 

 

 

這幾年我有時候走進書店,對著滿坑滿谷每月數以百計的書籍感到恐懼,像是一窩蜂的食物對著你說『吃我..吃我...吃我』或是比較著誰家得獎獎盃可以多到砸死人。資訊爆炸,最後只好快速的離開。然後,排行版上的20本書或是一百本書,看過的搞不好一隻兩隻手就數完了,而且還不大喜歡orz

 

 

 

 

文章標籤

小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02306_133148863455181_100002802034539_111482_858956578_a 

星期五的晚上,牿嶺街的首演,滿場。

故事,是一個女人、兩個女人、每個女人的故事
當然,只是其中的一種,常見的那種。

旁白的女人走進了劇場,自嘲的、開玩笑的、有點認真又不是很認真的述說著面臨30大關的女生/自己的想法。但不是重點(大概)。重點是她出來介紹接下來的演出:一個事業即將有成的女人,懷孕了。於是生活開始進入了一場混亂

小玲:是那個女生,30歲,即將獲得出國深造的機會,但發現自己懷孕。

許俊之:小玲的男友,房仲業務,認為叫女朋友墮胎的男人都是爛炮,所以他求婚。

小玲的媽媽:監工,粗魯、沒有女人味,獨自一個人把小玲扶養長大

這三個人在舞台上對話演出,旁白的女人偶爾出來串場…時而詼諧,時而無奈。然後投射到了自己身上。而這是一個獨角戲,一個演員,演出所有的角色。看起來像是戲中戲、又像是演員本身的現實……或是看戲者自己的故事。

我覺得有一點類似徐堰玲的風格,只是青澀一點。但對於演員第一次的首演來說,還不賴。我很喜歡最後一段演員在舞台上的演出,配上音樂及旁白,雖然明知道是描述生產的過程,但似乎也是嬰兒掙扎著要出來這世界的感覺,也好像是女人面對生活的一種掙扎,痛苦、緊繃,但總會有出口。

豐饒之地:
主辦:烏犬劇團:
演出時間:2011.12/2.3..4.9.10.11
演出地點:牿嶺街小劇場
演出者:彭子玲
售票系統
烏犬劇團網站
烏犬劇團facebook

小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

《溫室女子與欲望九植物》,瑪格.博文,圓神出版社。

 

“他們以為沒有迷失自我。但他們出生以後,經過父母的撫育、學校的教育,他們本來的面目被遮蔽了,
一年一年過去,被遮蔽的部份又多了 點,就好像一個睡袋慢慢往上拉上拉鍊,最後把人完全包起來一樣。
這是一種微妙不易察覺的過程,一直到一個人完全消失。”

今天把書拿給筱雯看的時候,他說感覺好像是《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的感覺。就本質上來說,有點像…都是女性尋找自我的過程。

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是一種緩如水的流浪;
溫室女子與欲望九植物,則是一種迅如雷的冒險。

不錯看。

小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愛阿部寬…,我覺得他真的是越老越帥也越有特色的一個演員。

新參者的原著是東野圭吾,內容是一個小小人形町發生的命案,從命案那一天死者的行蹤,所牽連出來的那些人、那些店家,每一條線都有一個嫌疑犯以及一個故事。阿部寬所飾演的警察加藤恭一郎,就是在一條一條的線中逐步排除有嫌疑的人,最後找到了真兇。

日劇的拍攝手法很不賴,每一集加藤恭一郎都會鎖定一個嫌疑犯,這些嫌疑犯都有一些不可告人的秘密。每個人都說謊:為保護自己說的謊、為欺騙他人說的謊、為袒護他人說的謊。而謊言的背後則有著一個又一個的體貼及善意。真相不一定是所有人都願意接受的,但都是感人的。

我沒看過原著,就電視版來說,最後兩集那個真兇的部份十分普普。也許是禿頭律師爸爸跟他兒子一點都不搭吧。(是說我不喜歡速水茂虎道,就長相來說總覺得是個不大真實的人)

小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美味關係,茱莉.鮑爾,時報文化

這故事有一點巴黎藍帶廚藝學校日記的感覺
就是作者立志作一件事情,然後完成

這故事講的是一個職場婦女,某一天決定在一年內煮完食譜[掌握法式廚藝]中所有的料理
(其實有點像是日本的黃金傳說:P)

挑戰者是茱莉,
食譜的作者是茱莉亞:
這是一個挑戰,挑戰自己的廚藝、挑戰生命其他可能、挑戰真真確確完成一件事情

小說裡面,除了作者自己的經歷外,
還加入茱莉亞先生的真實信件、以及作者杜撰茱莉亞當時想法

電影則是,利用茱莉與茱莉亞兩個人的交錯(茱莉亞的故事是虛擬的)
以兩人各自努力完成自己的任務作為對比(茱莉:按食譜烹飪、茱莉亞:撰寫食譜)
他們遇到困難、獲得支持,
在不同的時空文化背景下,他們的挫折如此相似、他們的成功如此雷同

私心的來說,電影比書好看...
私心的來說,
在我覺得挑戰食譜是一件好像沒那麼了不起的事情的同時(比起環遊世界來說)
對於這樣能真真實實的紀錄並完成一件事情的過程,是羨慕的。

小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

你會在嗎? 紀優.穆索  皇冠出版社


如果有一天能夠回到過去,你想改變什麼?
平行宇宙的時空,也許有天真能回到過去
真的改變過去,現在就會不一樣嗎?

呼~~終究是問號。

我喜歡平行宇宙的概念...
也許會有另外的時空,沒了過去的遺憾,傷痛。
但,現在,其實也不壞



小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求婚大旅舍,鄭華娟,圓神出版社

一個小小的修道院
一個意外的旅程
一群限定的旅客
一年只有七天的住宿

來到修道院,尋找愛
然後在最簡單無慮的生活,找到自己,以及愛的原貌

這是一個小小的故事,
但在旅客的信中,看見自己、朋友、以及曾聽過的其他人的故事

故事中的修道院,有一種藍屋頂的感覺
求婚大旅舍只是個別稱,
在修道院的日子會告訴你
在看見永遠之前,要好好看現在。
在尋找愛的時候,要好好看什麼是"愛"

我喜歡鄭華娟的書,每次看總有一種,
在爛漫的故事氛圍中,找到前進的力量。


小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點小信仰》


這本書讀得很辛苦...(我想這可能是因為我不怎麼喜歡上帝的神蹟這種話題)

故事從祭文開始從祭文結束。
吳念真說過類似的話,人生那麼長,怎麼可能在舞台上一兩個小時就演完
那麼短短的一篇祭文,就算寫上十萬大字,也沒辦法記載一個人的人生
用文字紀錄人生,到底為了什麼?

因為不想被人遺忘,二度死亡。

嗯...這就是答案。

如果我死去,除了骨灰跟糖結晶之外,還能留下點什麼值得說嘴的,那就好了。







小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FB是個耗費時間的事情
不過,偶爾在FB+噗浪的時候,會看見過往情治社區的影子

我有時候會想,如果笨蛋學弟還在,應該會滿開心的吧


小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一部
劇情普通、演員演技普通,
很老梗、一點爆笑、還有莫名奇妙的戲。

說好看沒有非常好看,但是也不到難看

不過,我喜歡最後一集...開懷大笑
最後故事的走向,讓整部戲(對我來說)變得"還不錯"


一整個故事(劇情)原來就只是一個爸爸寫給孩子的勇者遊戲
《機關心城與七勇士》

就如同小時候看過的故事一般,
七個主角從相互爭執到彼此合作
他們經歷很多故事,獲得許多幫助
最後打敗魔王得到名為『家』的寶物

很老梗,卻有一種淡淡地溫暖

小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還滿喜歡這部的說...雖然結局有點粗糙....

尋求真愛的過程,跟尋找人生的意義一般
要誠實的面對自己跟他人,包括過去及現在
然後,給別人幸福之前,要讓自己幸福。





小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看的漫畫有這麼一段劇情

當主角得知父親得了癌症的時候,第一個想法是:『幸好不是媽媽..』
理由是父親沒有生活能力,沒有辦法一個人生活。
而母親在有經濟支援之下,是可以繼續過日子。

這劇情反應的是日本的狀況,我覺得似乎也反應著兩方的堅強程度
失去陪伴已久的另外一半,誰能夠面對後繼續往後走....

同樣的狀況,就我個人想,大概是5.5:4.5的差異,我爸高一點







小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想這世界沒有永遠
不管是親情、友情、愛情....

時間很容易磨損掉許多的美好...
忘記跌倒時候有人扶的安心...
忘記上課偷偷交換紙條的默契
忘記彼此在一起的時候的微笑

很多很多了一切,最後好像變成了習慣...那就是永遠
彩色的世界...就褪色了...

多年以後,才知道
原來只有我相信童話故事裡面的
小矮人會生死不離的陪在公主的身邊
公主與王子在故事之後會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小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東京爬樹偵探,遠流出版社

如果在台北市中心有了一座私人大森林,你有什麼想法?

一個東京的業務員變成了童年探險森林的管理員
架了一棟樹屋還兼職當偵探
認識了一對母女還被牽扯進一堆不痛不癢的小事

森林無害
但如果他在一個黃金地段的市區,那就惹來貪婪的人心
森林無罪
但如果他裡面還有蝙蝠、小鳥、小蟲、蛇跟青蛙,那就招來抱怨的鄰居
森林無意
但有著茂密的樹蔭、神秘的傳言,那就有了童年的探險以及很多人心中對於那塊綠地的渴望

我向來不能抗拒這種長大之後發生的童話故事
可以填補童年遺憾及滿足心中那個不曾長大的彼得潘的冒險故事
以及眼睛看著文字卻身處龍貓森林裡的那種舒服感

小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嫌疑犯x的獻身,
我先買了書,看了電影,然後才回頭看了小說
最切題的感想,就如同東野圭吳自述的一樣
『這是我所能想到最純粹的愛情、最好的詭計』
 
獻身,在旁人的眼裡也許等同於犧牲
對於當事人而言,也不過就是一種邁向美好未來的選擇
 
一個衝動的殺人事件
打破日常生活的重複場景
讓一個天才數學老師變成了英雄保護者、影子跟蹤狂,以及兇手、
讓兩個不同領域的天才學者重逢
演出了一場既悲痛,又迫力十足的攻防戲碼
 
攻防戲碼,不是鬥智
是決心,沒有兒戲
 
隱瞞真相是很容易的事情,因為說了一個謊,自然可以說出另外的一百個謊
說真話才是最困難的事情,因為大多數的人都不相信真話
用假象包裝的事件,有著強烈不可破的真實
 
這本書、這部片
有著令人震撼的劇中劇,很  好  看

小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1 2